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版 > 新闻专题 > 爱传上党 > 人物报道
“最美兵哥哥”牛何松
时间:2012-12-11 17:00:03  来源:长治网  编辑:江瑛  关键字:

00e04c251c9d110fa0f62c.jpg

  牛何松向迎面走来的士兵回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边走边对记者继续说道“知识改变命运,上至国家,下至一个家庭,孩子有学上就有希望。”

  今年34岁的牛何松是武警山西总队晋中市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的一名干事。在战友、同事眼中,“老牛勤恳、朴实、说得少做得多”。作为一名武警队伍里的新闻工作者,牛何松常常扛着长枪短炮跟随官兵勇上一线,用镜头记录危急关头的第一手资料。他身材瘦弱,可走起路来挺拔有力,骨子里满是军人的豪气。

  媒体的偶然关注,牛何松成了网友心目中的“最美兵哥哥”。可他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能数得清。

  心系父老回报桑梓

  牛何松的老家在长治市壶关县东南60多公里外的后脑村。每年正月十五一过,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留下的100多口人,非老即少,靠天吃饭。

  牛何松是走出来的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他是村里至今唯一的大学生,更是唯一一个现役的武警警官。

  2003年,牛何松回家探亲,看到家乡滞后的教育环境,决心为父老做些什么。于是他带头向村委会捐款,建议筹建希望小学。他的建议得到乡亲们的大力响应,三年之后,后脑村希望小学建成。

  “知识改变命运!”牛何松坚信这一点。“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教育拖不得。”牛何松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年5月,牛何松得知后脑村希望小学的孩子都合并到桥上乡坝立寄宿制小学读书去了,他带着学习用品追着给孩子们送去。这一去,他又有了“意外收获”。

  桥上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多公办老师不愿待。从2009年开始,不少贫困的家庭不惜举债都要到城里租房供孩子读书,导致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经过与学校沟通,牛何松当即和校方签订《爱心助学协议》,建立“牛何松爱心基金”,决定每年至少拿出3000元用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14岁的王金丽有个特殊的家庭,她是十多年前父母抱养来的。如今养父母上了年纪,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不痛快的时候捡起东西就砸。60多岁的养父一人侍弄着几亩地,腰不好,弯下去起不来,力不从心,一年到头只有千百来块的收入。没办法,王金丽辍学了。牛何松一边听校长介绍,一边瞧着始终耷拉着头的金丽,这让他想起14年前的园园——那个在自己资助下,如今已走向工作岗位的安徽女孩。他给金丽的父亲放下2000块钱,反复叮嘱王金丽“只管好好读书,你的学费叔叔管了!”

  10岁的李志强不爱说话,还没出生,父亲开车意外送了命。出生没百天,母亲又改嫁,失去了联系。李志强10年来跟着奶奶相依为命。近几年老人干不了体力活,没了收入,供不起了,李志强哭着被叫回了家。牛何松跑了几里地,从学校追去李志强家,说服老人,给出承诺——“这孩子我来供!”

  给孩子送图书、买体育器械,带孩子们观看战争影片,牛何松的名字被乡亲们镌刻在功德碑的第一个,他成了村里捐款最早也是最多的一个人。

001fd04799ee1021dc1f1c.jpg

  14年不为人知供出一名大学生

  被媒体关注,全因一个“报喜”电话。这个电话,让尘封14年的秘密被揭开。14年前,牛何松对方园园许下诺言:只要你念,叔叔供到你大学毕业!14年后,女孩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报喜电话打到部队,大家才知道,“平日里话不多、总咧着嘴‘傻笑’的老牛干了件‘牛’事!”事件被媒体报道,也因此,牛何松成了网友眼中的“最美兵哥哥”。

  1998年对牛何松来说不平凡。这一年,他参加了抗洪抢险,又入了党。也是这一年,他见到方园园,并与她结下不解之缘。

  当年2月,在武警安徽总队服役的牛何松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蓓蕾行动”——资助身边的贫困孩子。

  “当年我哥我姐为了供我念书,都辍学了!”

  从小饱受家境贫寒对学业的影响,牛何松深知农民子弟求学的艰辛。他当即联系到安徽省岳西县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在众多孩子中,一个“大眼睛”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叫方园园,活泼开朗,是学校校园广播的小记者。经老师介绍得知,园园其实是个苦命的孩子,三岁失去母亲之后,家境愈发拮据。为了供自己和两个弟弟上学,父亲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外出打工,可生活仍旧不见起色,刚升小学四年级的园园即将面临辍学。牛何松听了当即承诺:“我供她读小学、上中学、考大学,只要我还穿着这身绿军装,就一定坚持到底!”

  每年500元,对于当时每月只能领到35元津贴的牛何松来说不是个小数。为了攒钱,他缩减自己一切开支。没有一身便装,没给女友买过一朵花,3块一包的香烟也只能和战友伙分……实在青黄不接,向战友借,也要把钱如期汇给园园。“亏空下的,下个月发了津贴再省吃俭用还回去。”

  就这样,牛何松和园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书信,彼此相互鼓励。

  1999年8月,牛何松如愿考上军校,万分欣喜之时,他拿着通知书摸了摸口袋,才发觉自己的学费还没着落。“找事务长借了200块”21岁的牛何松才得以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这一年年底,牛何松的父亲因脑血栓瘫在了床上。身在军校,力不从心,哥哥姐姐又常年在外打工,父亲的医药费成了大难题……“最难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闪现放弃‘蓓蕾计划’的念头。”

  “可这就是缘分。”牛何松笑着说,这个念头刚有,不久就收到园园的来信。“她在信中说‘叔叔,我又考了前三,而且当上了三好学生……’那种语气里透着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向往,我心想,不能让孩子就这么辍学呀!”牛何松带着矛盾离开父亲返回军校前,老人把他叫到床前,叮嘱他,“孩子,不要担心我,好好念书,多做点好事,为家乡争口气!”一句简单的嘱托,让牛何松明白,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一句承诺,14年坚守。从每年500元,到每月200元,再到一学期5000元,14年来,牛何松自己都不觉,越积越厚的汇款单上的数字加起来竟高达七万多元!无论是在安徽当兵、西安上军校,还是回到山西工作,牛何松始终省吃俭用、借钱助学,只为履行那句军人的承诺。14年来,除了妻子,他从未向家人、组织提及此事,直到园园的报喜电话打来,大家才知道了这个被他隐藏了14年的秘密。

  不顾清贫甘愿奉献

  抢险救灾他冲锋陷阵,反恐维稳他视死如归。这个“话不多”的邻家大哥背后,是一个农民子弟兵的赤诚之心。

  了解牛何松的人都知道,他家里并不富裕,相反负担还很重。父亲从脑梗到肺癌病故花了一大笔钱,母亲身体又不好,妻子至今没有工作,儿子还在上学。直到采访团的车子开进村里,有的乡亲才第一次听说“老牛家娃做了这么多的好事”。

  牛何松省吃俭用做好事,妻子靳瑞青从没提过任何要求。没有一件名牌衣服,没戴过首饰项链,两人结婚,前后加起来总共花了308块钱。没有婚纱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时至今日,她没有穿过一双50元以上的皮鞋。可谈起丈夫的爱心行动,靳瑞青毫无怨言,“嫁给他就把一生交给了他,谁让他穿军装,再苦再累我们都能一起熬过去。”

  牛何松的儿子小宇5岁了,活泼可人。孩子生日,牛何松花3块钱买块蛋糕,没有任何生日礼物,每年如此。忙起来的时候,牛何松早出晚归,“放学爸爸能来接我”成了孩子的最大心愿。

  与记者谈话间,牛何松从抽屉里找出方园园跟自己的合影。鲜红的奖章和荣誉证书占了满满一个柜子。蹲下去,站起来的时候,他眉头紧锁,右手使劲压住膝盖。再三“逼问”,他才说出,这是几个月前见义勇为受的“小伤”。

  今年5月,在晋中市榆次区街头,一个盗贼偷了一个女孩的钱包,女孩追上去索要,反遭盗贼拳打脚踢。牛何松从公交飞身跳下,不顾自身安危拼命追赶,一个“踹腿锁喉”将盗贼制服,与此同时,右腿膝盖也因受力过猛,一直疼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