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版 > 新闻专题 > 爱传上党 > 人物报道
刘保:24年的环保助学情
时间:2012-12-11 17:00:23  来源:长治网  编辑:江瑛  关键字:环保助学

8962bad1tb4f6fbe1e99c&690.jpg

  刘保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平顺县苤兰岩乡虹霓村,父亲是老八路,母亲曾是该县印刷厂的职工,多变的命运改变了刘保原来幸福的家庭,先是哥哥因工致残,父亲含恨离世;后是姐姐患病英年早逝,只留下他和残疾的哥哥与倍受打击、一蹶不振的母亲艰难度日。因为家贫,刘保先后两次辍学,此后形势步入社会,先后到大同、河南、北京等地,当过小工,干过苦力,做过矿工。命运的多变和生活的磨难让幼小的刘保阅尽人情冷暖,饱受颠沛之苦,但他始终坚持边工边学,靠自学取得了壶关县美术学校毕业证书。他勤于写作,成为《山西民政》、《上党晚报》等报刊的优秀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他时刻保持一颗爱心:热心教育事业,参与公益活动、捐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13年如一日,以自己不变的追求和无悔的言行博得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各界的赞颂。其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工人报》、《山西青年报》、《山西发展导报》、《都市生活》、《生活晨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等数十家国家、省、地级报刊电视台、电台刊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刘保现象”和“刘保精神”更成为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中国青年报》的郑亦工更是把刘保誉为“中国阿甘”。
  “虽然我不是阳光,但我愿意像阳光那样,无么地把光和热奉献给需要光和热的人们。”刘保的可贵之处就在与他人穷不忘助人,身微志向不变。
  刘保的家乡平顺县苤兰岩乡虹霓村地处太行山大峡谷之中,多石少土,山高路险,十年九灾,常常是一场山洪就将全村那原来少得可怜的土地连同庄稼一齐冲走,人们时时处于断粮的危机,迁出深山、远离洪荒成为几代人的梦想。1996年冬,没有一分钱资助的刘保顶着寒风,骑着破自行车,背着一袋玉米饼子出山,他要办移民,为乡亲们谋出路。刘保先后奔波到长治市、壶关县、长治县、襄垣县和潞城市等地,往返上千公里,颠波上百个日夜,遭白眼,受训斥,忍饥挨饿,露宿荒野,经过不懈的努力,1997年3月2日,长治县庙上村终于同意接收虹霓村的11户居民迁入。此事被当时长治市市委书记谢栓贵同志知道后,立即批示有关部门尽快办理相关移民手续,并对刘保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4月,在震天的鞭炮声中,虹霓村首批11户居民喜迁新居。接下来,刘保又积极努力,多方联系,平顺县先后又有76户近300人迁到了庙上村周围的5个村庄,一时,刘保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大恩人”。
  游走四方,帮学助教,成为刘保全部的生活和追求。刘保自费开通了“环保助学热线”,从88年刘保开始在城乡开展志愿服务,扶贫助残。当地媒体给予了及时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热心的群众来人来电,以实际行动支持刘保的爱心行动。一些好心人还愿意出钱出物,让刘保代表他们捐赠给穷孩子。全国著名劳模、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亲自打电话支持刘保的行动,并手书“你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给刘保以示鼓励。
刘保先后组织了为再生性障碍贫血症的8岁儿童宋斌和中学生武亚娜以及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王栋捐款活动,共计捐款达6万余元。
  由于家庭的贫困而过早辍学的刘保,对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用600多个香烟盒钉成本子,将自己求学的经历写下来,在长治市4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巡回义务讲课。1998年3月14日他被邀请到山西大学进行讲演,他关于扶贫助学的讲解获得大学生们的赞同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