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版 > 新闻专题 > 爱传上党 > 新闻报道
浅议慈善事业是加强、创新和服务社会管理的一支新兴协调力量
传承中华仁爱文化 共建上党和谐社会
长治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张兆祥
时间:2012-12-12 10:37:31  来源:长治网  编辑:韩焰  关键字:

20100905_36b870c0324e5d43abcbREItHngp6jj0.jpg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前不久,在中央党校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高瞻远瞩、含意深刻、要领明确、意义重大、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指明了慈善事业是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和服务的一支新兴协调力量;论述了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一块重要基石;阐释了慈善等各类社会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和要求。长治市慈善总会成立六年来的社会活动实践,认真地履行了慈善事业的神圣职责,充分地发挥了慈善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四化”建设,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提供了优质的慈善服务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 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中是提升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中国慈善,自古有之,五千年传统美德和文化瑰宝,汇聚和传承着慈心和善举之合意,一方面是慈爱之心激发着良知与悯情,一方面是仁善之举成就着扶危济困,不仅有物质上的帮扶,而且有精神上的慰藉,更有人生价值与终极关怀的追求探索和人生灵魂的净化提升。慈善是人类大爱的传递,是人文精神的弘扬,是贫困人群的福音,是人间公平的追求,是人格品位的塑造,是人性道德的升华,道德修养是慈善的基础,慈善是在道德修养基础的升华,创建文明社会,创建文明城市,没有慈善和道德的引领,哪有爱心和奉献的涌动,没有爱心和奉献的善行,哪有文明进步创新和精神文明创建,道德的根本是不损害他人,不损害公众,慈善的根本就是自利利人,利益公众,“人之初、性本善”,生命从善开始,又以善而终,慈善孕育了人性的温良,人性的温良滋养着人们心灵上的纯净,精神上的文明,感情上的饱满,行为上的高尚。多年来,我市慈善活动的开展,已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孝道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浸润到温馨和煦之中,看到人性的光芒;积极倡导了“爱国守法和诚实诚信构建传统中华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着力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厚重的底蕴和基础是以“仁义理智信”这“五常”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核心价值观,分辩是非、善恶和曲折,懂得什么是慈善、怎样从事慈善活动,懂得同情关爱、扶贫帮困,懂得感恩回报、自强不息,懂得心怀慈善、真诚自愿,懂得爱心传递、多元互动;主动参加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人的文明是创建的根本,文化是创建的底蕴,素质是创建的本质,灵魂是创建的核心,用大爱奉献精神武装人,用公益慈善文化宣传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像全市慈善公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首届“十大慈善企业”、“十大慈善人物”、首届与第二届“百名孝星”、“十大孝星楷模”和“百名热衷慈善事业爱心党员”,以及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社会爱心人士”、“百姓慈善家”、“慈善楷模人”一样,以展道德风范,以尽社会责任、以表感激之情、以尽答谢义务,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团结友善,万众一心,共创社会文明进步,共奏拯救生命壮歌。从而,唤醒那些误认为慈善工作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可多可少的人们,摒弃偏视、轻视、忽视慈善事业的错误倾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积极参与慈善、支持慈善、推进慈善,大力扶持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发挥好政府的补充和助手作用,使慈善事业科学发展,成为提升全民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 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中是改善民生、 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在政府主导下的以慈善事业为重要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社会建设新任务,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弱群体新期待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市还有34.8万多老年人,20.8万残疾人,5.47万多城市低保对象,12.59万多农村低保对象,1.53万多农村五保对象,1300多名孤残儿童,每年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53万余人,这些贫困社会成员,要公平地生活,除了政府救助以外,还需要社会的帮扶,需要慈善企业家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的捐赠。慈善事业是加强和创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中的一支新兴协调力量,能汇集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和社会上的不幸者改善基本生活状况,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他们追求的幸福快乐的美好愿望。长治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在常反堂会长的带领下,团结全体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秉承“发展慈善事业,救助遭遇不幸的个人和群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神圣职责,围绕贫困者和不幸者最期盼、最迫切、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组织了一系列募捐活动,实施了一批公益慈善救助品牌项目,截止2011年底,共筹募善款善物近1.8亿元,发放善款善物约1.75亿元,得到救助的弱者和不幸者30万余人次。这表明,以民间救助为特征的慈善公益事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是保障民生、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润滑剂,消除社会隐患的安全网,社会阶层同心的推动力,穷人与富人之间沟通的爱心桥,公益慈善事业科学发展的聚宝盆。近几年来,我市慈善企业家、百姓慈善人和社会上的爱心人,高举慈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社会责任理念,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活动,努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操善心、念善经、兴善业、举善事,有款捐款,有物捐物,有力捐力,有智慧捐智慧,有时间捐时间,有善心捐善心,每次捐赠思想境界都有一次新的飞跃,每做一次善行善事,心灵火花都有一次红光闪跃;他们的慈心善举和精神力量融化着人间的无情与冷漠,催生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催生着社会既有活力又和谐稳定,并在周围的人群中产生一系列的公益慈善连锁反应,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为政府分忧解难,为民生改善做出贡献,不仅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且为和谐社会增添了物质力量。

  三、 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中是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慈善是一门社会管理科学,是关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学问,体现着公共这个核心概念,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利益;慈善事业属于社会范畴,是一个正式的社会部门,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一支可靠的社会力量和推动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社会管理是一篇大文章,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是核心,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与慈善理念与价值观是一致的;慈善工作的服务方针,就是以人为本,以弱为尊,为民生服务,为贫弱解困,以弱者利益为重,以贫者期盼为念;慈善组织是政府与民众、特别是贫困人群之间的桥梁,在协调社会关系,提供社会服务,反映社会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慈善事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在政府和社会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对于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调节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有深远意义,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们心底的仁爱激情,培养出社会成员的博爱情怀,释放出空前的慈善能量,促进社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德厚千秋远,和谐万事兴”,“和”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趋势和修养,更是人类最明智的选择,这就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慈善文化的最根本的内涵,从而营造一种富不侮贫、强不欺弱、困者获帮、弱者获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病者得医的良好和谐社会氛围。几年来,市县两级慈善组织连续开展了“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全市参与企业460多家,累计募集善款善物4520万余元,救助困难家庭6.5万余户,受助贫困人数达23.8万余人次;2005年启动的“关爱生命·慈善助孤”活动,目前募集和发放善款337.75万余元,1394名孤童得到救助;“金秋圆梦·朝阳助学”活动开展五年来,捐赠善款1040万余元,扶助贫困学子3192人顺利地进入了校园,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慈善助孤、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和赈灾的顺利进行,以实际行动积极地践行了中央提出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为“上党大地盛开文明鲜花,人人播撒慈善爱心种子”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加强和创新长治社会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