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长治网!
注册 登陆
 太行山水 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旅游 > 太行山水
分享到:0
 
   
 长子县浊漳南源  
 时间:2011-04-23 16:15:15 来源:长治市新闻中心 编辑:焦颖媛 关键字:  
   
  神奇而又悲壮的发鸠山,因为有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而闻名遐迩。远古时期,发鸠山周围是一片汪洋,那是因了山脚下的一股清泉,泉水日夜不停,喷涌而出,水漫为患,女娃为了治水而献身,化为精卫鸟后,仍然不忘治水的使命,每日里将山上的碎石树枝衔起,投入大水,恣肆的汪洋渐渐收敛起狂浪和凶涛,终于变为一条造福于人类的生命之河。
  这就是浊漳南源。

精卫湖晚霞 焦颖媛 摄

  浊漳河南源位于发鸠山东麓,泉眼既粗且大,碗口一般,咕咕咚咚,喷涌而出,流水哗哗,直奔山外,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一路闪烁着生命的光华,澎湃着生命的激情,用她甘甜的乳汁浸染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太行山的儿女,托起了古潞州的辉煌,成为上党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女娃因为治水有功,也被敬为漳水之神,就在浊漳南源的旁边,不知什么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灵泉庙”,庙中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山海经》中“发鸠山”条下吴任臣所作《广注》引《律学新说》曰:  
  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  
  女娃既为漳水之神,也就兼有了润泽甘霖的责任。北宋政和元年(1111),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皆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灵泉庙前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宋徽宗赵佶听到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从此,此处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有灵湫庙碑文为证:  
  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惶惶。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境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休,卒获有年之庆。以其事上闻,漕台考核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在明朱载土育《羊头山新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年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明白无误地说炎帝神农氏为羊头山神,而他的女儿女娃为漳水之神。旧时,在灵湫庙前还曾有一副楹联:  
  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
  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  
  漳水南源古为长子县旧八景之一,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清代贾橘升有诗云:
  踏破苍茫一径云,漫将彩笔润峰纹。
  乘槎疑入仙源路,读碣空传帝女文。
  虫带虫东常从潭影度,松钟时逐鸟声闻。
  欲携卢杖穷流去,万里漳河一线分。 

漳河南源秋声赋    大道无极 摄
 
  顺浊漳南源东去,距离发鸠山约10余公里的地方有申村水库。水库建于40年前,蓄水量350万立方米,水面广约10余平方公里,近年来,有当地人建议将申村水库改称精卫湖旅游公园,借十里碧波和水上风光发展旅游事业,同时发扬光大精卫鸟的精神,让古老的发鸠山再度焕发它的青春。

精卫湖畔上演民间节目八音会    焦颖媛 摄
 

小村韵味    焦颖媛 摄
 
本网独家报道
视频推荐
【长治微视】NO.8 | 梦想长治
【长治微视】NO.7 | 看现代化的长治,看传承中的长治!
【长治微视】NO.6 | 炎炎夏日为您送清凉!
慈善送温暖·爱心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