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长治网!
注册 登陆
 考试辅导 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教育 > 考试辅导
分享到:0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  
 时间:2013-07-03 10:02:05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高雅楠 关键字:  
   

 

 

  城区新华小学 贾秀丽
  我们国家的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但基本遵循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人教版教材一直以来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延续,基本依据是知识目标,通过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和达成,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有的版本则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经过编选能激发学生人文情感的文本,以达到培养学生公民审美素养的目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准确把握教科书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要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最为科学的概括。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大修订教科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人文性的体现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内容中,如教材增加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文章,对人类普遍关注的世界和平问题、资源问题、环保问题、科技发展问题,都有一定数量的选文;增加了情感性、哲理性的选文,反映亲情、友情的课文比以前多了,反映现代人生智慧的课文比以前多了。课文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丰富人文性的内涵,使学生在读书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
  二是体现在“预习”和“思考”。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尊重人,尊重人的选择,尊重人的探究天性,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预习”和“思考”题中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探究等,都充分地体现了人文精神。
工具性的体现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科书所体现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精读课文体现在“预习”和“思考”。预习中,略读课文体现在“阅读提示”中,“思考”、“练习”和“阅读提示”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积累和运用”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培养,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阅读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通过对每篇课文内容的感悟,诵读,人文精神的熏陶自然蕴涵在其中;习作教学培养写作能力,在一次次对写作素材的舍取过程中,真、善、美等人文精神的陶冶也蕴涵在其中;口语交际的一个个话题,也充分体现了人文性。
  二、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特点
  一是年段目标的整体性。原大纲是每个年级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通过教科书把目标具体分解到系列的读写训练项目中,修订版大纲。只有年段教学目标,读写训练项目比原来减少一半,每篇课文的教学,每次口语交际、习作教学,都着眼于年段的整体目标。
  二是三个维度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整体,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一个整体。
  三是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在阅读教学中,讨论交流,就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小练笔,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和理解教材,就能让他的课堂生动、活跃、效果非凡。希望我们教师能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们徜徉在语文课堂之上,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本网独家报道
视频推荐
【长治微视】NO.8 | 梦想长治
【长治微视】NO.7 | 看现代化的长治,看传承中的长治!
【长治微视】NO.6 | 炎炎夏日为您送清凉!
慈善送温暖·爱心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