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长治网!
注册 登陆
 长治政务 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市情·历史 > 长治政务
分享到:0
 
   
 长治沧桑巨变60年  
 时间:2011-05-26 15:35:48 来源:长治市新闻中心 编辑:江瑛 关键字:  
   

  

  长治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最早建立的市之一,从1945年10月到现在,长治市已经走过60多个春秋,60多年来,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安定,经济富裕,人民幸福。纵观长治6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1948)稳定后方、组织生产、支援前线时期

  长治作为老解放区,解放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特别是兵工生产发展较快。1946年春,兵工二厂(原黄崖洞兵工厂)与兵工六厂合并,形成了长治兵工业的雏形。1947年成立了长治硝磺局,统一管理长治、壶关、潞城等县的火硝作坊,加强了火药生产。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包括石圪节煤矿在内的数十家小煤窑恢复生产。1947年开工建设了刘伯承电厂,创办了长治钢铁厂。在此期间,还广泛开展了“百日纺织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到1948年,长治已发展成为华北解放区的一个工业中心,煤炭产量达到237万吨,焦炭1.4万吨、生铁1万吨,火硝700余吨、硫磺300吨,织布1033米。
 

第二阶段(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农村,彻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全市农村逐步建立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1952年,全市共组织起互助组2.38万个,参加农户总数28.1万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2个,参加农户2879户。两者相加,超过了当时农户总数的70%,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在城市,从1949年4月起,全市工商企业严格执行华北人民政府制定的新解放城市的税收政策,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4亿元,比1949年增长3.35%,财政收入达到1072万元,比1949年增长74.02%。主要产品产量基本都超过了建市初期的水平。
 

第三阶段(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全市积极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五年间基本建设投资达1.03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达0.72亿元。新建98家国营和集体企业。1957年,长治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68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73.8%,财政收入达到2130万元,比1952年增长98.7%。全市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轻重工业比例等关系也较为协调。
  这一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5年11月全市提前实现了农业初级合作化,未及巩固,就有转向并社升级。1956年1月,全部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全市高级社当年就发展到2537个,入社户数达到40.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9.3%。1957年,全市近万户个体手工业组成501个合作社,2万多名个体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国家推进了“统购统销”政策,取消或限制私营商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由于过分地追求“纯”,致使私营和个体商业减少,从业人员大幅下降。
 

第四阶段(1958-1965)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由于“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强调“以钢为钢”,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大跃进”时期,长治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二五”前三年,年平均投资资金9573万元,是“一五”时期的2.6倍,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56.3%,比“一五” 时期的平均增速提高38.2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速65.5%,高出“一五”期间54.8个百分点。但农业生产却出现了较大波动。1958年全市粮食丰收后,由于粮食征购过量,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到1961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6万吨,比1958年下降了18%。
  针对“二五”前三年出现的问题,本市根据中央1961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鼓励农民经营各种家庭副业,恢复了农村集市贸易,纠正了由“浮夸风”导致的高征购,基本刹住了“共产风”,农业得以休养生息。经过1963-1965年得三年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都恢复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9万吨,比1957年增长13.4%。在工业方面,实施“关、停、并、转”,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过快发展,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到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主要比例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4亿元,比1960年增长13.1%。轻重工业比例由1960年得17:83调整到23:77。
 

第五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时期

  “三五”计划刚开始执行,全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左倾路线干扰,经济建设的许多多方面又重蹈和发展了“大跃进”的错误。在农业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经济结构趋向单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经济作物产量逐年下降。1976年同1965年相比,棉花减产73%,油料减产1%,麻类减产44%,工业生产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十年间有五年工业总产值处于下降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仅为3.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为缓慢的时期,市政建设、文教卫生、住宅建设、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大量欠账。
 

第六阶段(1978-2008)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长治市的社会经济秩序逐渐好转,经济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长治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逐步形成。全市积极推进的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时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在改革开放30年里,经过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5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前三年,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六五”计划(1981-1985)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长治市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逐步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局面,提前一年完成了“六五”计划。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0.9亿元,年均增长19.6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772元,年均递增18.74%;工农业总产值达23.3亿元,年均增长11.4%,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7.63亿元,年均递增13%,农业总产值达到5.68亿元,年均增长7.2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年均递增10.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21.8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77亿元,年均递增16.2;外贸收购总值3144万元,出口商品企业近80个;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555元,年均递增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元,比1980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32.45%。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在市区建成了环东路、潞州剧院、八一桥和北关桥居民小区,五年内新增住宅面积8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7.8平方米。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长治市交通运输、邮电、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兴办了教育学院、煤炭学校、职工大学,改造、扩建了医专、师专、师范、卫校等学校,新建了八中、九中、十中;扩建了和平医院、市医院,新建了妇幼保健院;出版了《长治日报》,新建了长治电视台,电视覆盖率达到20%。“六五”期间,长治市实施了多项重点工程,辛安泉饮水工程、山西化肥厂、潞安矿区常村煤矿开工建设,邯长铁路正式投入营运,完成了太焦铁路电气化改造,漳泽电厂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
 

“七五”计划(1986-1990)
  这一时期是长治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后,进一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完善运行机制的重要时期。全市认真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稳定经济的各项方针,国民经济在治理整顿中稳定发展,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16亿元,年均增长8.5%。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72亿元,年均递增8.3%,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8.72亿元,年均递增10%,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年均递增2.4%;财政收入达到3.28亿元,比1985年增长1.44倍,年均递增19.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2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78.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39亿元,年均递增31.9%,5年累计创汇985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得353元增加到513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由318元增加到463元,年均增长7.8%;城镇军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09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3.3%;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8平方米。“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巩固,推行和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城市改革根据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35条”,把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断扩大企业自主权,坚持实行厂长负责制,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进行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在计划、财政、税收、物资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增干线公路和县公路122公里i,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计划要求;引进日本自动电话纵横交换机投入运行,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4万门,7个县开通了自动电话;建成了辛安引水一期工程和6个县的供水工程,城市煤气工程加快建设。全市245个乡镇全部普及了初等教育。新建了市电视演播厅、市游泳馆,新建扩建了市医院和长子等县医院的病房楼。修复和改造了灵空山旅游区和老顶山森林公园,兴建了太行八路军纪念馆,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建成了山西化肥厂、漳泽电厂、邯长公路复线等一批重点项目,铺开了常村煤矿、南寨煤矿、沁沁和武墨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
 

“八五”计划(1991-1995)
  长治市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综合经济树立显著增强,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26元,年均递增13.6%,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6.6亿元,年均递增23.1%,其中工业总产值147.8亿元,年均递增26.4%么农业总产值18.8亿元,年均递增7.4%;财政总收入达到8.92亿元,年均递增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6亿元,年均递增17.3%。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07%。山西水泥厂一期、漳泽电厂二期、常村煤矿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完成了太焦铁路大辛庄至高平段电气化复线改造,建成了长治至晋城、长治至东观二级公路和荫林铁路,南寨、郭庄、骂马堡煤矿建设进展顺利,沁沁、武墨铁路建设步伐加快,长治火车站改造工程立项开工。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40余条,建成煤气工程、辛安引水、程控电话、城市供水供电管网改造、八一广场改建和14个住宅小区等一批社会公益性工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0户国有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组建企业集团16个,30%的小型国有企业实行了国有民营和股份合作制,各类农村股份制企业和农民联合体发展到5872个。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快速发展。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改革加快了经济市场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升级和活力。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外贸由单纯的货源收购、调拨供货性转变为自营出口,1995年外贸出口额达到263万美元,注册“三资”企业50家,实际利用外资1506万美元。长治市先后与美国雷丁市、德国玛尔市、法国勃利耶市结为友好城市,参加了中原地区经济协调会、环渤海经贸洽谈会等松散型经济组织,通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提高了经济的外向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1元,年均递增18.7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达到2652元,年均递增19.4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1.1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小学毕业升学率达68%,初中生巩固率达98%;新建了市中医院门诊病房楼和武乡、沁县、黎城县医院病房楼;新建了市体育综合训练馆;成功举办了“长治杯”全国曲艺大赛。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九五”计划(1996-2000)
  这是长治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0亿元,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579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达到15.05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5亿元,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1亿元,年均增长8%。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启动了绿色(有机)经济区建设,绿色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比重增加;工业结构调整起步,壮大了康宝、太行、澳瑞特、常平、长信、潞宝等一批企业;商贸流通、旅游和信息业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产业呈现出新的繁荣。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产152.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82.5%,南寨煤矿、郭村煤矿、马堡煤矿、火车站改扩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208国道‘、荫林公路、长北干线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长邯高速公路开工兴建;累计投资7.1亿元对城乡电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完成了瑶华湖、外环路贯通、黑水河和石子河治理等城建工程;以数字交换和光缆传输为主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形成,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系统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过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企业改制面达70%,商贸业改制面达68%;财税、金融、投资和流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社保和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进出口总额累计达6969万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2.5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166万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8.9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2元,年均增长6.4%。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有9个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体育竞技水平得到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空前活跃;新闻出版、文物保护、妇儿、民政、气象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时期(2001-2005)
  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完善思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得170亿元增加到39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579元提高到12363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得15亿元提高到71.4亿元,年均增长36.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2亿元,超过前九个五年计划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113.56亿元,年均增长13.6%,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稳步前移。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0年的14.1:48.9:37调整到2005年得7.2:57.8:35,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获得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27个,经国家批准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25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300万亩,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推进百强调产,新上了一批能源、店里、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项目,制定并实施了123户优势企业三年推进计划,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迅速成长,潞矿、常平等6家企业列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录,常平、潞宝、长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全面繁荣,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6%,比“九五”末提高3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长邯、长晋、长态三条高速公路,开通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航线,修建通乡镇、通村水泥(油)路7237公里,乡镇、行政村通水泥(油)路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3%,94%的行政村通了客车,8个县市实施了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建设五年累计投资15.9亿元,完成了市区道路改建、“三河一渠”治理、背街小巷改造、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供水、供气改造等工程。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3.58%和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平方米。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行政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业税费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以规模迅速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028万美元提高到2005年得1.7亿美元,年均增长52.9%。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高,与德国北威州玛尔市的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科技推广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助学工程,全市5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为11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2万名农村贫困寄宿制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累计改造中小学校舍67.4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大力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名为广大群众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2005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65天。几年来,全市先后有100多项工作步入全省或全国先进行列,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称号,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570元增加到9127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02元增加到3573元,年均增长10.2%。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五年新增就业1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在3%以内,为城镇5.2万名低保对象提高了保障标准,为农村11万名特困对象发放了城府救济和生活补贴,解决和改善了全市农业68.9万人饮水困难,22万人实现脱贫。“十五”时期是长治市历史上整体实力提升最快、社会事业成效最大、人居环境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本网独家报道
视频推荐
【长治微视】NO.8 | 梦想长治
【长治微视】NO.7 | 看现代化的长治,看传承中的长治!
【长治微视】NO.6 | 炎炎夏日为您送清凉!
慈善送温暖·爱心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