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版 > 新闻专题 > 2015太行精神 > 红色故事
生死关头
时间:2015-01-22 11:08:36 来源: 编辑:路璐 关键字:
分享到:0

生死.jpg

抗战中的滕代远同志

  1940年5月滕代远从晋西北来到太行山,受命接受罗瑞卿抗大副校长职务。从此,滕代远与太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滕代远来到太行山的时候,正是根据地困难的时期,在他到前线来的前一个月,抗大第六期刚刚开学,这是抗大总校到敌后开办的第一期。学校搬到敌后,教学与部队、教学与实战结合得更加紧密,使整个教学增加了活力。但敌后斗争十分艰苦复杂,抗大要在日伪和顽固势力的包围中生存、发展,只能是一面学习,一面战斗。
  敌后办学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抗大总校挺进敌后,给全国学校做了个模范。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的许多学校纷纷迁往大后方逃避敌人,而抗大却向敌后挺进。它向全国人民展示:敌后不仅可以发展游击战争,还可以办学校。这无疑给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给投降派和恐日病患者以沉重的打击。
  第六期的学员大部分来自抗战前线的各部队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学员新特点,学校的办学方针,从第四、五期以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提高部队工农干部为主。从学员的实际出发,适当增加了文化教育方面的比重,为把教学工作做好,滕代远亲自参加了修改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讨论,亲自听课,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几次反“扫荡”的战斗中,抗大师生在滕代远等同志带领下,转战山区,得到很大锻炼,他为提高部队干部的素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滕代远到抗大总校工作时,正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物质条件空前困难的时期。学校驻地又属贫瘠地区,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有时吃不上米面,几个月尽吃高梁、黑豆、炒面。就是这些粗粮,也是学员在几十里外的游击区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去背运。驮柴、背粮成为办学校的一件大事,师生们利用驻地房前屋后以及附近山上荒地。为了解决学员的生活,他和后勤、炊事人员共同商量如何想办法把黑豆磨碎一点,当时石磨很少,磨不过来,就用石碾来压,尽量使大家吃得好一些。就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他  还规定要尽量使那些从事政治、军事、文化教学的教员每周能吃到一顿馒头。
  滕代远总是把心操在学员身上,可是他确累的生了重病。就在这时,日寇又来“扫荡”,抗大不得不在太行山中转移。由于条件困难,休息不好,特别是几天在大山中行走,实在是饿坏了,就在山上吃了几个毛桃充饥,谁知道这毛桃上有毒,他吃了后就开始泻肚,被确诊为得了阿米巴痢疾。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根本没有有效的抗生药物,喝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病情一天一天地坏下去。
  彭德怀副总司令是和他一起发动平江起义的老战友,听说他得了重病,急忙骑着马从前总驻地翻山越岭去看望他。彭总看到滕代远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出现浮肿,大小便失禁,十分焦急。他一面安慰滕代远安心治病,一面组织医疗力量努力治疗。他回到前总后,先后派前总野战卫生部长孙仪之、一二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和德国医生米勒等来参加治疗。可没有特效药,依然没有办法。
  滕校长却没有任何起色,学员们无法之下,只好为他割棺材准备后事。
  也许是滕副校长放不下他的这些学员,也许是老天知道战场需要这位帅将,滕代远确在灾难中醒了过来,绝望中有了一丝希望,而当滕代远醒来,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不是自己的身体状况,第一句话却是:“学员们好不好,有没有短缺,战斗进入什么阶段了?”
  滕代远就是这样,一心只想着别人,一心只想着工作,一心只想着战场……
  今天,我们在八路军纪念馆的讲解中,讲到他的这段经历,总会让许许多多的观众感叹不已,他的这种精神,鼓励着更多的青年一代……

生死2.jpg

八路军纪念馆关于抗大的陈列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