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版 > 新闻专题 > 2015太行精神 > 红色故事
沁源围困战
时间:2015-01-22 16:30:13 来源: 编辑:路璐 关键字:
分享到:0

沁源.jpg

沁源围困战示意图

  在沁源,“二年半”是抗战时期存活下来的人们说的最多的词。“家家户户全疏散,村村镇镇无人烟,困牛先把粮草断,小日本,咱水胶鳔胶熬熬看!”这首《围困歌》,一个“熬”字道不尽沁源人民的酸甜苦辣。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主展馆内,其中就陈列着反映沁源围困战的内容。
  沁源县位于太岳山下,抗战时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地。1942年10月,日军对岳北地区发动冬季“扫荡”后,为了达到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目的,采取“腹内开花”、“长期驻剿”的鬼花招,即在大部分日军撤出根据地之后,留置第六十九师团第六十旅团的伊藤大队和第五十九旅团第八十四大队的小夺中队于沁源,在根据地内建立据点,进行守备,从据点出动进行分区清剿,并插上了“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妄图在腹心区长期驻扎,进行特务活动,诱骗群众“维持”,把太岳抗日根据地变成其所谓的“治安区”。
  为了打击敌人,保护群众安全,太岳军区决定,把百姓转移到周围山上,15000老百姓全部撤出,沁源变成了空城,造成一个没有人民的县城。并且在撤退的同时,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转移出来,上万人的吃住都成了问题。开头,一个庄子几间房要住一百多人,不少人要露宿山头。槐花、苦菜、灰条叶子、山韭菜……都成了军民的口粮。于是,军队开始“每人每日节约一两粮给群众”,全县军民开始开荒、抢粮、抢种,还形成了山头集市……
  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山沟山湾里打了五千多孔窑洞,赶大雪之前,一家家都住进了新的窑洞。山沟土凹里插起了一块块木牌。木牌上有的写着“正气沟”、“坚定庄”,有的写着“顽强圪梁”、“伟大山头”……这些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崭新村名。
  接着又掀起了“抢粮运动”趁敌人夜间防范疏忽,八路军三十八团掩护民兵和群众进城抢粮,有时一夜之间竟出动军民上万人。沁源城内北街一个妇女叫郭效兰,连续几次摸回家,背出了8担粮。有一次,她竟摸到敌人的粮站,把敌人装好的5斗小麦也扛了出来,一下成了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劫敌英雄史载辕,有一次摸进据点,把敌人一箱子弹也扛出来,甚至连井上的轱辘、碾盘上的转轴,也被群众拿了出来,弄得敌人几乎连水也喝不上了。在民兵掩护下,沁源人民从敌占区共“抢”回了大约8000石粮食。
  在作好保护群众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指示,太岳区党委和军区确定了“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方针,从控制敌人补给线入手,对敌人进行围困战斗,主力部队与民兵、群众相互配合,全力开展破路战。同时,动员一切力量严密封锁和彻底地围困敌人。主要是通过在敌占点、线周围彻底转移群众与空舍清野,做到距离据点10里以内,距离交通线5里以内,保证没有一个人与一点可利用的东西。同时组织临时脱产的武装民兵,帮助转移出来的群众,树立同舟共济的对敌观念。
  围困指挥部动员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扶犁,组织起许多个抢耕队、抢种队。白天,部队和群众扛枪下地,在离敌人据点较远的地里耕种;夜晚,便深入到敌据点附近的地里抢耕抢种。有时,被碉堡上的敌人发现了,部队和民兵在前边乒乒乓乓地打,后边的群众扶犁摇鞭耕种。等到庄稼一成熟,不分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到据点附近连夜去抢收。
  为了对付敌人,民兵在沁源城关通往四乡的道路上,到处都埋上了一排一排的圪针。日军没法通过,只好一枝一枝地拔掉。可万没料到,这圪针底下还连着地雷呢,随着“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一个个日本兵骨肉分了家,脑袋开了花。在沁源人民的打击下,1945年4月11日,占领沁源的日军在衣食、弹药、水源全部断绝的情况下弃城撤退。
  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盛赞沁源围困战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毛泽东也发出感慨之言:“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沁源2.jpg

沁源围困战胜利后军民登上日军碉堡欢庆胜利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