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旅游 > 上党古迹
天台庵
时间:2011-04-24 09:33:07 来源:长治市新闻中心 编辑:谢璐 关键字:
分享到:0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25公里的实会乡王曲村,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村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距地平高8余米,坛东西宽15米,南北长26米,面积390平方米。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是全国仅存四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的创建年代及其沿革,史书记载不多,由于地处偏僻,寺宇规模较小,也不是县邑名刹,志书上没有记述。人们到此,总想从唐碑上觅得建筑年代等资信,但由于风化过甚,字迹漫漶不清,已难辨认。虽然如此,天台庵正殿因其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已被国内外古建筑专家确定为唐代晚期建筑。天台庵正殿座北向南,面宽三间,通面宽6.95米,进深三间六架椽屋,总进深6.95米,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式,即清代歇山顶,歇山收分较大,屋顶坡度非常平缓。为现存宋以前同类建筑中孤例。明间开间较大,两次间仅及明间之半。这是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中极为少见的例子。檐柱一周十二根,皆为圆柱,柱底以自然料石作柱础,柱头卷刹高度6-8厘米,较宋代规制和缓,柱头上有栏额相互联系,无普柏枋,至转角处栏额不出头,也是唐宋之制,柱头斗栱简洁,以斗口跳承托檐部荷载,即栌斗口内出华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撩檐槫,无令栱亦无耍头。四椽栿两端伸至前后檐外做成华拱形制,将斗栱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与中唐时期重建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同。补间铺作,为后人修缮时增置。四周只当心间一攒,两次间仅在柱头枋上隐刻出斗栱的形状,略似“一斗三升”之制。转角铺作由正侧两面柱头枋外端制成华栱搭交,无角栱和由昂之设,手法简练,栱枋用材高18厘米,宽12厘米,契高9厘米,约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尺度。
  殿内无金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栿上设驼峰承角梁后尾,梁尾置大斗负重平梁。平梁两端设托脚,平梁之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和捧节令栱承负脊槫和脊部荷载,两山施丁栿,后尾搭在四椽栿上,转角处设大角梁和仔角梁挑承翼角全部荷载,大角梁后尾压于平梁之下,仔角梁后尾隐于续角梁底皮,结架合理,负重有力。整个殿宇构架简洁纯朴,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造型手法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相同,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杰作。平梁之上原为大叉手和捧节令栱负重,构造严谨,现有的驼峰和侏儒
柱,为后人所置。
  古建筑上的斗栱,是我国建筑发展演变进程中,时代特征极为明显的标志。天台庵佛殿上的斗栱,结构简洁,手法朴古,栱枋用材断面颇不一致,用材比例与宋代刊《营造法式》中的规格有差异,说明晚唐时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在偏僻山村还未统一。天台庵和南禅寺两殿的对比,天台庵无疑是唐制至宋制的过度实例。
古代建筑造型和结构模数的形式与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到唐代已逐渐标准化、科学化。但在一些偏僻山区,限于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进化略慢于文化发达地区。天台庵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挺立于这苍茫天地之中,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它依然讲述着古老的奇迹。


天台庵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