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文化 > 文化遗产
悬棺,谁卧仙堂听松涛?
时间:2013-04-25 16:29:10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路璐 关键字:仙堂山 悬棺
分享到:0

B2_2.jpg

你看,仙堂山上有悬棺

B2_3.jpg

记者在仙堂山采访村民

B2_4.jpg

仙堂山的和尚塔

  或许,他们是大德高僧,长眠山崖,静看襄垣纷飞事?或许,他们是江湖侠客,隐居山林,再续襄子豫让情?或许,他们是潞商后裔,逃离世俗,仰望仙堂寄爱憎?或许,他们什么也不是,他们只是一个梦……

  以身化山一奇观
  
  最近,由襄垣仙堂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倾情打造,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的中国第一部大型佛教人文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再次掀起一股“法显热”。 法显故里仙堂山也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仙堂山在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该山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圆20余平方公里。
  进入仙堂山山门,500罗汉像引导人们踏入景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乘车从仙堂寺出发,沿着新修的蜿蜒盘旋的水泥路赏景前行。当车在紫云岭停下时,不经意向东边看去,紫云岭东北的山崖上竟有悬棺,着实令人惊奇。
  仙堂山悬棺属洞穴葬式,安置在紫云岭阳面,分东西两穴,大头朝外。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该悬棺是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发现的,由于棺木腐烂严重,他们曾聘请专家修旧复旧,予以修整。记者随后采访仙堂山下井背村的一位村民,他早就听登山采药的老人说曾见仙堂山有悬棺,自己还攀上悬崖看过,棺木已经很破烂,里面是白骨。据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生竑说,悬棺在襄垣出现确实出人意料,很可能与一个偶然的事件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秦秋红认为,仙堂山曾经树木茂盛,将悬棺放置在山崖间,可能是借助了树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方式,悬棺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而在山西省也仅仅在宁武县发现过悬棺。
  仙堂山,几多意境的山名;仙堂山,令人神往的仙境。仙堂山发现悬棺,使仙堂山更加扑朔迷离。北方少有的悬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棺木的主人究竟是谁,在讲究入土为安的上党,为什么会有人将自己葬之悬崖……一系列的疑问为仙堂山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深藏孤山一佛缘
  
  仙堂山曾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佛教圣地,之所以说是佛教圣地,当然和法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法显(约337-424年),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襄垣)人。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天竺,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前后共14年, 法显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
  法显的西行把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让仙堂山成为佛教圣地,仙堂山自然烟火兴盛,无数虔诚者慕名而来。名师出高徒,有法显这样的高僧,仙堂山历代不乏有大德高僧开坛讲法。
  仙堂山的悬棺与高僧有关?但僧人都是火葬,现在在仙堂山上还有和尚塔。难道是没有剃度的虔诚信徒,为尽佛缘而葬于悬崖?

  大义凛然一忠骨
  
  仙唐寺存有民国7年重修碑和民国22年仙堂寺整理社产碑,其中都提到主持寂安、寂義及徒弟法贵三位僧人的名字。法贵曾是寺庙管账和收租的人,仙堂山附近很多村的土地都属于寺庙。后来,法贵与徒弟海宝还俗居住在井背村,不过都已经去世。但很多村民都听过他们讲的仙堂山故事。据村民程福林和马顺昌听法贵与村里人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到仙堂山,威逼寺庙的主持给他们带路,主持不从,被日军杀害。悬棺会不会就是该主持呢?如果是,安葬主持的就应该是法贵和徒弟海宝。井背村年龄较大的程福林和马顺昌虽然都没有听法贵、海宝和村里人讲过,但他们认为那就是主持拒不降敌的化身。法贵与徒弟为什么要将师傅安葬在崖间呢?或许他们更愿意用一种独特方式纪念自己的师傅。井背村有老人听法贵讲过这件事情,觉得悬棺可能与和尚有关。
  如不是,那悬棺出现就会更早。

  打破世俗一祈愿

  “对面坡上哟树青青,凿空整木哟寄我身,高挂岩上哟避兽害,儿孙后代哟享太平……”
  这是一曲山歌,也寄托着一个朴实的愿望,希望后代能够平静安全地生活。仙堂山山峰林立,早时候必然是野兽出没,伤害附近村庄的人。饱受着野兽侵害的人,为了让后人不再受野兽伤害,大胆改变传统丧葬习俗,安顿子孙将自己葬在山崖岩洞。
  村中人为感念先人的祈愿,也为了尽孝,希望先人去世后能够升天,将先人葬在山崖岩洞中。
  如此别致的祈愿,或许是井背村一位痴情的村姑,在送心中的情郎远赴关外学艺前的叮嘱。
  遥想清末民初的仙堂山,民风淳朴,林粮双丰,丝绸兴旺,惟有食盐较之缺乏。井背村的这个小伙携丝绸、驮粮秣,到关外把粮秣运送到军方指定的兵站,然后换取贩盐许可证,把食盐贩到襄垣,成就一代潞商。
  域外的民情风俗,使他萌发“葬之于高山”的念头,他认为:“高山险地能防止野兽的侵扰,可以在宁静幽冥的世界中永远安息。葬在山崖,就像星星、月亮一样看着仙堂山。”
  或许他还认为:“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
  总之,他的后人将之悬于山崖…….

  生死相交一知音
  
  仙堂山风光无限,元明以后襄垣县有所谓八大景,而其中“仙堂旧隐”讲当年仙堂山间初有佛寺时,有一位名僧高人儿时曾在此剃度受戒,而成年知名后则悄然隐遁而去。
  千百年来,多少人都做过摸索探求,很想弄清楚那位隐遁而去的名僧高人究竟姓甚名谁。如明代曾做过兵部尚书的襄垣人刘龙,就有一首题为《仙堂旧隐》的七律诗。诗中即曰:“高士当年不可求,白云无恙水长流。桃源路沓应难问,蓬岛春深是胜游。已入烟霞成痼疾,肯将霖雨慰深忧。苍松翠柏遮天日,独人间万户侯。”诗中明显表露出作者渴望探知仙堂山旧隐高僧真实姓名的心愿,而且还透露出古人对这位隐去高僧的敬仰。
  以此看出,早时候仙堂山是一个世外桃源,隐居之士不乏有其人,当一隐士如伯牙般坐在高山之上弹琴或吟诗时,被路过的另一隐士听懂了其心思。或曰:“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二人可谓“仙堂山上遇知音”,终日坐卧山崖高谈阔论,以至于后来同伯牙与钟子期那样,伯牙闻钟子期去世愤而摔琴说:“子期一死,还弹给谁听呢?”为将友谊永恒,葬于山崖的岩洞中。

  僧官厮杀一见证
  
  据有关记载,唐会昌五年,也就是845年,仙堂山经历了一场劫难。当时佛教盛行,僧侣并享有特权,一旦为僧可免除劳役和兵役,以至于一些寺庙不断扩大,僧侣与官军也时常发生摩擦,僧侣势力已经威胁到皇权。
  唐武宗李炎听取道士赵归真劝谏,在全国范围内灭佛,除指定的几所寺庙外全部拆除和烧毁,命僧侣还俗。仙堂山作为佛教圣地,云集了很多的僧人,自然在剿灭范围。三万唐军攻取了仙堂山,除山上少部分僧侣逃跑外全部被杀,寺庙被烧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仙堂山在开发过程中,于北山脚下的洞穴内挖出许多无身头颅,应该是这场劫难的见证吧!
  悬棺会不会与这场劫难有关系呢?一种说法是逃跑的僧侣在战后回到仙堂山,将战死的方丈或主持高悬山崖;另一种说法是唐军将战死的将领葬在山崖千古永垂。
  悬棺,出现在仙堂山确实让人感到很突然,一系列的迷惑,需要进一步去探究。但悬棺出现在仙堂山并非偶然,应该是古老文明的发现,也很可能是文明初始晋东南的另类解读……

                                   (戴玉刚 黄新)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