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文化 > 文化遗产
红动中国:旗帜下的实践(二)
时间:2013-04-28 13:59:35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路璐 关键字:武乡 旅游 文化产业
分享到:0

B3_1.jpg

王家峪

B3_3.jpg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角

B3_4.jpg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角

B3_6.jpg

八路军抗战纪念碑

  油灯虽小,照耀着一篇篇革命雄文的诞生。“驻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怯衣单,夜夜杀倭贼。”朱德总司令的这首诗,就是在王家峪写成的。
  油灯虽小,见证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首战平型关,攻克雁门关,夜袭阳明堡,急袭长乐滩,伏击响堂铺,屡建奇功,威震敌胆。
  太行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第一块基石。
  1937年9月,八路军尚未改编完毕,即由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昼夜兼程开赴抗日前线。9月25日,115师平型关首战告捷,打破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120师、129师也在雁门关、阳明堡等战斗中连战皆捷,配合了国民党军的正面作战,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和士气。
  1940年,八路军总部先后集结了105个团的兵力,发动了对日军所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的“百团大战”,对敌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余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民心。
  八年抗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太行人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抗战所需的大量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太行根据地人民为抗日救国而踊跃参军参战的真实写照。
  依然是那盏简陋的油灯,点亮了光照千秋的太行精神。以129师为主在晋东南地区与当地人民共同培育的抗战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坚强性格,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她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民族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八路军在这里壮大
  一方百姓有一方百姓的智慧和血性。太行山的人民和这座大山一样,只要国家需要、民族有难,随时都会捧出自己的肝胆!八年抗战中,无数太行儿女加入八路军,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他们上不愧天、下不愧地,立下了“国史明标第一功”,他们是最中国的中国人!
  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往往会比平时多得多。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直是活跃在华北敌后的一支中坚力量。华北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八路军始终站在华北抗日的最前线,抗击和牵制了日军侵华兵力的近二分之一。
  在太行山上,八路健儿东进、北上、南下,在西起黄河,东迄大海,北至大青山,南接苏、皖的广大地区,创建和巩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和山东等几块抗日根据地,每一块根据地都是巍巍太行射出的箭镞,令敌人胆寒。“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人人上阵,个个争先,太行山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了埋葬鬼子的坟墓。
  八路军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从改编时的4.6万人,到抗战胜利发展为拥有105万人的大军,129 师就是在这里由9000余人发展到近30万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支武器装备绝对落后于敌人,从山沟里、窑洞里、地道里、青纱帐里、芦苇荡里“钻”出来的部队,何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用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则是,党的指挥使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
  谁赢得了民心,谁就必将赢得历史。在武乡县砖壁村朱德住房的窗后,有一盘大石碾,朱德一有空闲,就出去帮助老乡们推碾磨粮,一边推碾,一边了解群众的疾苦,宣传党的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老乡们在碾子旁跟朱老总唠着贴心话,听朱老总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许多群众就是从这“连心碾”旁走上了革命道路。
  视人民如父母,把人民当靠山。正是这样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29师进入太行山后,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800万劳苦大众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太行山才熊熊燃烧起了“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的抗日烽火。
  就是在这样艰苦中,老区人民唱出了“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的歌谣,体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坚定选择!
  八年抗战,多少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英勇杀敌,前仆后继,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太行儿女武装起来,走向战场,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深沉和厚重。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曾有一场战争比抗日战争更悲壮、更伟大!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总部进驻砖壁,在这里部署、指挥了一系列震天撼地、扭转乾坤的大战,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自由的红色之光从这里冉冉升起,并越燃越亮,神州大地才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太行山绵延八百里,宛如华北大平原的一道脊梁,浓翳绿荫下,奔流着八路军的革命血脉,凝聚成红色太行的历史脉络。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也在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执政实践,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积累了经验,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武乡,沿着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足迹一路寻访,每一处都能听到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故事,从老区人们的爱戴和怀念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太行山是邓小平的第二故乡,也是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留给武乡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抗战期间,太行山根据地的党组织在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和129师政委,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很多历史经验,至今还闪烁着光华。
  1943年7月,邓小平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强调了经济生产与取得政治及军事胜利之间的重要关系,而且还系统地概括了今后总的发展思路。他提出的在经济上实行的“奖勤罚懒”、“贫者变富、富的更富”、“鼓励商品流通、发展私营工商业、吸引外资”等政策,至今还在产生着重大影响。
  八路军总部在武乡驻扎的时候,北方局书记邓小平同志曾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警卫团的战士工作之余可以开荒种菜,收获的蔬菜交给总部司务处后,可以用得到的菜票在供应饭菜之外,购买相应饭菜。
  在日寇反复的扫荡下,太行山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仍然得到了大发展,l943年,仅太行区各部队就种地10万亩以上,其中开荒地8万亩,总收入l500万元以上,日用品不但可以自给,还可外销。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的太行道路》中提出:邓小平在太行山根据地时期的经验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非常重要。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许多思想来自太行经验。文章中举例说:“八十年代改革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责任制和党政分开都起源于太行山。”
  太行山的每一簇草木都是刺向侵略者的利剑,上党老区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战略支点和坚强堡垒的作用,而且还是解放战争中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桥头堡,正是上党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烈火和硝烟的洗礼中,新中国向我们走来!

                       (何晨、姚林、杨军、李文强、白刚、徐翔)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