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文化 > 文化遗产
井陉:辙印深深隘重重
时间:2013-07-01 10:30:21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关键字:井陉
分享到:0

A43_1.jpg

  人们来到河北井陉县,都要去看看与这座县城同名字的太行第五陉——井陉古道。
  井陉的交通极其方便,从石家庄到太原的公路、铁路都倚它而过。从山西而来运煤的重型卡车在公路上更是川流不息。我们出井陉县城向东,前去寻访往昔的秦皇古驿路。车行约半个多小时,到达白皮关,不过这里已属邻县,为鹿泉市白鹿泉乡的土门村。土门为东、西两个自然村,东土门的东关已不存,西关门犹在,门额石匾上刻有“三省通衢”四个大字。问当地老乡,老乡说前面西土门的两座关门都在。很快就到了西土门的东门,也就是到了旧时所称的白皮关,又称东天门。下车徒步前行,关下的坡道就是古道的遗迹了。“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清末戊戌壮士谭嗣同的这首《井陉关》诗,激起人们一种悲壮的情怀,这就是井陉关。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口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后来改名土门关。唐朝以后或称土门关,或称井陉关,明清时均称井陉关。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太平寰宇记》描述这里的地势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在古代,由井陉东出,可直达河北重镇真定州(今正定),进入华北平原;西进,就到了山西省平定县,然后直通太原,并可由山西转入陕西关中。一条长约百里的井陉,就这样把古都长安和华北大地连接起来。
  我们走上了坡道。开始的一段与其他山路无异,但随之就见不远处有两道半尺多深的光滑的石头车辙呈现在眼前,路面就像火车轨道一样,伸进了前面的关门。如此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陈迹,真的令人震撼!遥想几千年前这里车马络绎,不绝于道,该是多么繁盛!否则,不可能留下如此撼人的辙痕。《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看看眼前的情形,别说车马并行,就是想“改辕易辙”也很难,于是人们就只能顺辙而行,“如出一辙”了。
  这里被人称作秦皇驿道,确切地说应该叫秦皇驰道。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即制定和颁布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统一治国的法令,提出“书同文”、“车同轨”,并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因此也可以说,驰道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国道”主干线上极其重要的一段。
  从狭窄的古道进入东天门,关门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的。门道三米,只能通过一辆车,但却有一个高高的门洞,距离路面足有七八米高,而在门洞的顶部,竟有许多摩擦的划痕。这么高的门洞什么东西拉不过去?导游告诉我们,关城刚建成时,门洞并不高,只因长时间车轮轧磨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凸石便托起车轴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轴的路面凿平。过些年又凸起来了,又凿。东天门城下通道石基已下凿了近2米,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
  再往上走,只见三间石屋,那是一座中国现存不多的古驿站之一。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有长方形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经专家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与秦皇古道相比太年轻了,但仍被视作中国古代邮政驿路史上的“活化石”。“立鄙守路”似乎很难读懂,它出于《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说,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可以断定,古代时,这里早就是一处邮政驿站和官员休息站。

                                    (王怀中 沈琨)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