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治网”,搜索微信公众帐号czlook2011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版 > 长治文化 > 文化遗产
“风驰云动”说的是“正人先正己”
时间:2013-11-26 09:29:35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路璐 关键字:长治 上党门
分享到:0

 B3_2.jpg

左侧鼓楼上一匾书,曰“云动”,右侧钟楼上一匾书,曰“风驰”

  “风驰云动”作为长治标志性古建筑——上党门钟鼓楼匾额上的文字,的确很传神,很有古风古韵。用“画龙点睛”来形容这四个字对于上党门钟鼓楼的作用,我想一点也不过分。试想,如果少了这对“眼睛”,那么,上党门钟鼓楼也就会失去许多神韵。有了这对“眼睛”,上党门钟鼓楼这个不知疲倦的历史老人,才能够日日夜夜注视着上党古城的风云变幻。

  然而,长治人,你读懂这对深情的“眼睛”了吗?

  右侧钟楼上一匾书,曰“风驰”;

  左侧鼓楼上一匾书,曰“云动”。

  上党门钟鼓楼上的两块匾额“风驰”和“云动”,大概和钟鼓楼一样古老。正因为很古老,长治人对这两块匾额上写的“风驰”和“云动”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也说不清楚了。

  关于“风驰”、“云动”的意思,通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右侧钟楼上一匾书,曰‘风驰’,左侧鼓楼上一匾书,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另一种说法是卞之琳在他的散文《长治马路宽》中记载的:“(长治城)城内并立在一起的钟鼓楼,上面钉着‘风驰’、‘云动’两块匾额,传说楼顶与伏在东边的太行山顶—样高。”(这两种说法,也可以合并为一种,不妨称之为“高耸入云说”)

  真的是这个意思吗?笔者以前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然而,最近我越来越怀疑这种说法了。

  “风驰云动”这四个字,是颇耐人寻味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深思,我对此略有心得,以下是我对正确解读“风驰云动”的一点浅见。

  “风”字的多义性

  文学解读和政治学解读众所周知,“风”是一个多义的概念,由“风”字构成的词组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加以分类,也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指由于空气流动而形成的自然之风;一类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尚习俗。唐甄在《潜书·尚治》中曾区分了“风”的这两种主要的不同含义:“天地之吹气,谓之风;人情之相尚,亦谓之风。”很明显,“‘风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说是采用了前一种含义,而忽视了后一种含义。

  因此,我认为,“风驰云动”中的这个“风”并非只指“流动的空气”,而是也指“风尚习俗”;如果说“‘风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说是一种文学解读的话,我们还应该从古代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风驰云动”的深刻含义,抓住其实质。因为它是挂在潞安府衙这座官府衙门前的匾额,必定与“风俗教化”有关,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风教德化的思想有关。

  风教德化思想的重要地位

  “风教”一词,源出《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随着词义的发展,“风教”泛言风俗教化,如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在传统儒学文化中,“风教”成为了醇厚世风,敦崇教化的代名词,是先圣贤哲大加提倡的治化之道。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扭转当时已为元季“胡风”所败坏的社会风气,巩固其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政治主张。他以倡导礼仪道德为教化的核心内容,要求各级官吏言传身教,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洪武五年,朱元璋颁布《正礼仪风俗诏》,以一系列制度确保其教化政策得到长期的贯彻落实。《明潞安府志·政事七·风俗》中说:“上有教化,下有风俗。风俗者,政事之影响也。故志政事而终之以风俗。”

  钟鼓楼修建于大明王朝的鼎盛时期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作为明朝的地方官吏,身居潞安府衙的历代统治者,自然对此心领神会,忠实执行而不遗余力。于是就大兴土木,搞起了推行风化德政的“基本建设”。而潞安府衙正是他们历经几代人惨淡经营而建成的“杰作”。钟鼓楼建成后,清源王朱幼圩应学正刘崧的请求,写下了《潞州修建钟鼓楼记》。在《潞州修建钟鼓楼记》中,朱幼圩开宗明义,纵论古今,说明了钟鼓楼建筑在教化德治上的重要作用:“锺鼓刻漏之制,肇自轩辕,备于夏商周。我朝制度视古尤备,上自京畿,下洎藩府、州、县,莫不设焉。所以定晨昏,谨关门之启闭,节农桑之作息,禁商旅之行止,时居民之寝兴,以此为度。潞州为山西钜邦,宗室分封,军民杂处,地近西陲,尤当所急。但城垣宽广,众阓喧嚣,非高无以闻远,必须台而楼焉。”

  朱幼圩在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时,对时任潞州知州马暾在任上完成的这项“民心德政工程”大加褒奖,称赞马暾“以民心为己心,理官事如家事”,“百年之内仅见若人耳”。

  钟鼓楼与德风亭的关系

  说到上党门钟鼓楼,就不能不提到德风亭。因为它们一前一后,都是“潞安府衙”这一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因相承的关系。

  1938年,卞之琳和吴伯箫都随八路军到过长治,驻扎在潞安府衙(今府上街)。这两位散文大家都把这两处建筑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卞之琳和吴伯箫在散文中都是把钟鼓楼和德风亭作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千百年来,德风亭屡兴屡废。德风亭虽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但是其遗址还在。德风亭遗址位于潞安府衙之后,为唐明皇李隆基以临淄王兼任潞州别驾时所建。“德风亭”,取意于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明万历年间的潞安府知州陈儒在《潞安府德风亭记》中写到:“‘君子之德,风’,此吾夫子以善养人治,兹取之以名亭”。又如元朝熊戴的《德风亭》诗中写到:“瞻彼德风亭,巍然峙孤立。德犹天地风,风犹君子德。德风唯得人,何草不狼籍。嗟彼德风亭,在德不在饬。”

  “君子之德,风”和“风驰云动”的语义分析

  “君子之德,风”是一个隐喻,“风驰云动”是一个借喻。理解“君子之德,风”这个隐喻,有助于理解“风驰云动”这个借喻。从潞安府衙这一官府衙门建筑群的政治功能来解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

  其一,“君子之德,风”是一个有启发意义的隐喻。“君子之德,风”是一个隐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是以此为例来解释隐喻的:“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正文(即本体)和譬喻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如用风喻君子之德,用草喻小人之德,在明喻应用“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一类的形式的,在隐喻却用下列两项形式:一是“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二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我们就此可以知道上面两类譬喻,表明正文和譬喻关系的形式,显然有点不同: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赫伯瑞说:“所有隐喻区别为启发的和润饰的。”与润饰的隐喻相比,启发的隐喻有着更重要的认知价值。“君子之德,风”就属于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隐喻。孔子通过这个隐喻,把他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和观点传达给了我们,我们也因此获得了认识“君子之德”的方法和视角。

  其二,“风驰云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借喻,借喻的基本构成方式是甲(本体)被乙(喻体,或称喻依。)所替代。本体、喻词省略,只剩下喻体(喻依)。全然不写本体,将喻体来作本体的代表。

  黎运汉、张维耿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说:“从明喻、隐喻到借喻,喻依与喻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喻依越占主要地位,而语言形式也越简短,因而它们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大体说来,明喻的比喻关系比较明显,使人一目了然;隐喻以判断形式出现,带有夸张意味;借喻精炼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借喻因为形式简单,只有喻依,其所描述的本体在字面上隐没不见。因此在譬喻中,借喻是最耐人寻味的。

  而“风驰云动”就是这样一个借喻。在这里,本体和喻词都被省略了,剩下的只有喻依(喻体)。这就是“风驰云动”这个借喻耐人寻味的原因之所在!

  类似的借喻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等。

  其三,“风驰云动”是对“君子之德,风”的仿拟。这两个比喻在本质上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仿拟”是汉语修辞学中一个辞格。“风驰云动”,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是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一名句的成功的“仿拟”。

  我认为,钟鼓楼和德风亭,同属于“潞安府衙”这一庞大的官府衙门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在建筑设计思想上必然有高度的一致性。德风亭始建于唐朝,而钟鼓楼修建于明朝。后来者在书写“风驰云动”这一匾额时,必然效法于德风亭取名之灵感。也就是说,此“风驰云动”中的“风”正是“君子之德,风”中的这个“风”;而其中的“云”正如“小人之德,草”中的“草”。说得更确切些,“风驰云动”和“草上之风,必偃”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从“君子之德,风”这一典故的出处来完整地理解,它表达的是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政治国理念:为政者要率先垂范,做天下人的道德楷模。只有为政者自身品行端正,言行一致,才能使政令得到贯彻执行,才会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政通人和,天下大治的境界。(“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颜渊》)而“风驰云动”所表达的也同样是这个理念。

  唐甄关于“风”的威力的阐述

  唐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政论家。他出生于明末崇祯三年(1630年),清顺治年间成为举人,曾在潞安府长子县任过十个月的知县。(由此可以推定,他当年是来过潞安府衙的,想必也是见过钟鼓楼上的匾额“风驰云动”的。)他在《潜书·尚治》中关于“风”的威力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风驰云动”的深意很有帮助:

  “圣人之所以冯以运者,风也。天地之间,无形而速动者莫如风起,起于幽陆,至于炎崖,偃靡万形,鼓畅众声。无一物之不应者,惟风为然。”“是故天地之吹气,谓之风;人情之相尚,亦谓之风。”“风之行也,必有作之者。作之善者,善以成风;作之恶者,恶以成风。善作者,因人情之相尚,以身发机;人之从之,如蛰虫之时振,草木之时生,而不知其谁为之者。夫转阴阳,判治乱,分古今,皆风为之。得其机而操之,人皆可以几唐虞之治。此人所罕知者也。”

  结论:“风驰云动”的正确解释是“正人先正己”

  总之,作为潞安府衙的门脸儿,上党门钟鼓楼上的“风驰云动”,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匾额,它表达的是古人“风教德化”的观念,蕴含着深刻的治世理想。作为潞安府衙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位于潞安府衙后面的德风亭,是浑然一体,一脉相承的。钟鼓楼和德风亭在所处位置上一前一后,虽然建造的年代不同,但是,“风驰云动”的含义和德风亭“德风”二字的含义一样,都是意在警醒官吏士民,以德修身,严于律己,做树立良风美俗的楷模。遗憾的是,德风亭在战争年代被荒废,而“风驰云动”四个大字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正人先正己”——也被人熟视无睹、浑然忘却多年了。

(王渐进)

带您登临太行之巅,触摸上党天脊,感受长治魅力!
网址:www.czlook.com 晋ICP备:10006824 版权所有:长治市新闻中心 长治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长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