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长治网!
注册 登陆
 富民增收 首页 > 专题版 > 实施“五五”战略 率先全面小康 > 富民增收
分享到:0
 
   
 扶贫攻坚成效大富民增收路更宽  
 时间:2015-01-04 08:53:56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田舒 关键字:  
   

 

  编者按:攻坚克难,务实推进;逆势而为,奋发有为。2014年,“五五战略”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持续加大,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五五战略”发展长治、造福人民。在告别2014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五大攻坚”步步为营,“五大工程”纵深推进,“五大产业集聚区”快速成形、“五条路子”越走越宽、“五宜”长治风光旖旎。从今天起,本报推出“2014,‘五五战略’新突破”大型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一年来,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鼓舞全市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在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中迈出新步伐,推动“五五战略”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201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贫困群众“忧居”变“宜居”。截至10月底,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完成全年考核进度要求——新建住房开工6731户,涉及22291人;主体完工4342户,涉及15178人,完工率为62%,超省年度目标考核要求22%完成任务。

  2014年,“双十”增收富民工程进展顺利,农民朋友的“饭碗”更多。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经济作物比重扩大,粮经比进一步优化;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推进,带动广大农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朋友的“腰包”更鼓。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16元,增幅12%,高于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

  ……

  一年来,我市盯紧“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践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理念,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移民扶贫,合力扶贫攻坚,奏响富民强音,贫困群众奔向全面小康之路更加宽广。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扶贫对象有房住、有水吃、有学上,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

  “我老了,新房子恐怕住不了几天了,可子孙后代再也不用窝在山沟里受罪了!”

  在武乡县庙凹自然村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冯珍祥老人,听说要往主村东沟村搬迁,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看看。

  东沟村下辖庙凹、新庄、后石板、阳坡、庙烟5个自然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年年灾情多。姑娘往外嫁,小伙愁老婆。”这则顺口溜是对庙凹等自然村立地条件差的真实写照。

  去年以来,蟠龙镇东沟村决定对庙凹等5个自然村139户、582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如今,在东沟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十余排崭新的二层楼房排列整齐。

  走惯了沟沟坎坎的羊肠小道,突然来到这一马平川、交通便利的大路边,还挺不适应。“过去住在山沟里,吃水得走十几里山路去担,冬天一上冻,就断水了。搬到河不凌移民新村后,自来水现吃现用,道好走,孩子上学也方便,生活更有奔头了。”原住在武乡县河不凌村下辖的东头自然村,现刚搬进移民新村的杜晋明诉说着喜事。

  喜事年年有,去年分外多。我市“挪穷窝”的贫困群众不只冯珍祥、杜晋明。2014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4472人。我市一方面按照城镇化理念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成为主安置地;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布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依托全市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和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企业进行定向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有业安置;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安置用地、户籍转迁、子女上学、产业发展等配套优惠政策,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政策保障。

  截至10月底,我市新建住房已开工6731户,涉及22291人,开工率为91.1%;主体完工4342户,涉及15178人,完工率为62%。省年度目标考核要求,易地扶贫搬迁新建住房主体完工率当年达到40%。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年考核进度要求。

  作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县,2014年,武乡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7438人。武乡县把县城、洪水镇、蟠龙镇、监漳镇、故城镇等城镇所在地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安置点,把安置点设在产业园区旁,既可改善移民户生产生活环境,又能为他们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三个“自选”,即:移民方式自己选、住房结构自己选、建房工队自己选;

  尽管沁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不大,但是标准高、机制好。从2013年开始,沁源县就大幅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贴标准,在省补贴5000元/人、市补贴2500元/人的基础上,县财政配套补贴13800元/人,人均补贴达到21300元。其中,直补到户的建房资金每人达到20000元,成为全省补贴标准最高的县;

  平顺县新城村变废为宝,将长钢遗留厂房和公寓改造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多少年来,因为不容易出政绩,很多地方领导对扶贫工作不重视,流于年底送温暖等形式,扶贫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

  然而,在我市,消除贫困却一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念兹在兹的重要工作。

  扶在点子上,才有凝聚力。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难以吸引产业。眼下,搬出大山、“挪出穷窝”后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贫困村、贫困群众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实现广大农户有活干、有饭吃、有钱赚,让农民朋友积极“换穷业”

  “2014年风调雨顺,谷子大面积丰产,尤其是机械化宽垄密植的谷子收成更好。”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村级基地管理员郜金龙高兴地说。

  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主动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时调整生产策略,研发了42个中低端产品,以口感纯正、绿色健康和价格经济等优势,在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一路畅销,创下了不错的业绩。仅8至10月份,销售额就达300余万元。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让沁州黄小米种植户也吃下了“定心丸”,增收的信心更足了。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36000多户农民种植沁州黄谷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率先全面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离不开老乡致富、农村富裕。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就要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全面建成小康,就要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让“腰包”鼓起来。

  作为我市“双十”增收富民工程重点培育的十大旗舰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之一,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30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屠宰加工厂已于2014年4月份正式生产,日屠宰肉鸡5万只。全部工程预计2018年竣工投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60亿元,创利税4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

  山西林盛果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天威紫晨生物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了专门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实体——山西新紫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马了果蔬深加工项目。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项目投资6.8亿元,2014年8月已正式投产。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余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年人均增收1.8万元;同时,可带动2000余人从事运输、物流、商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

  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目前,全市十个旗舰型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全市有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选全市百强企业,4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22个,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排位在煤炭、电力、冶金增加值之后我市第四大支柱产业。

  富裕农民,要强化农业,增强农业内生动力。当下,我市依托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的小杂粮、无公害蔬菜、食用菌、高产果园、干果、玉米制种等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经济作物比重扩大,粮经比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明显增加。

  实施合力扶贫攻坚,实现扶贫对象有知识、有能力、懂科技,让贫困群众切实“拔穷根”

  增加收入,尤其要盯住“底线”和“短板”。

  2014年以来,根据全国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和办法,我市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识别、建档立卡。截至10月底,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已经完成,信息数据已录入上传至国务院扶贫办信息网。

  向贫困宣战,必须精准扶贫、科学扶贫。一年来,我市扶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扶贫措施不断强化——

  紧扣精准扶贫要求,我市第一次尝试实践了由单位包村向所有担任副处实职以上领导干部包村的延伸拓展,第一次实现了对全市1419个贫困重点村的定点帮扶全覆盖;

  第一次在全市启动了“以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为目标,以贫困村为重点,以扶贫对象为主体”的贫困地区实用技术巡讲和科普知识巡展行动计划,坚持“输血”和“造血”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一次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扶贫开发、转型发展的新路,积极组织、动员各国有、民营企业投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开辟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领域,使企业在补齐“短板”的同时,“长板”更长。

  2014年,我省将“雨露计划”培训与“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融为一体,我市对贫困地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5040人实施了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拔穷根”。

  2014年,全市参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的企业增加到52家,实施项目56个,年计划投资23.84亿元,新增贫困户就业岗位5040个。

  没有共同富裕,不算真正富裕,不是科学发展。牵挂贫困地区,心系困难群众,折射出我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深情,更体现了执政者的责任自觉。

  市委、市政府瞄准扶贫“底线”,始终关注民生、不断回应民声、不断改善民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形成了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汇聚起了建设“五宜”长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正能量。

  增收富民攻坚战已然打响,广大农民朋友,尤其是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破土的春笋,正顽强向上生长。(常珍珍)

本网独家报道
视频推荐
【长治微视】NO.8 | 梦想长治
【长治微视】NO.7 | 看现代化的长治,看传承中的长治!
【长治微视】NO.6 | 炎炎夏日为您送清凉!
慈善送温暖·爱心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