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长治网!
注册 登陆
 工作动态 首页 > 专题版 > 实施“五五”战略 率先全面小康 > 工作动态
分享到:0
 
   
 张如江:40年村支书的为民情怀  
 时间:2014-07-03 09:27:50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田舒 关键字:  
   

 

    “他今年才64岁,咋说走就走了呢?他是累倒下的呀!”年近七旬的张贵堂不住地念叨着。

    “我家老头子常年跟着张书记组织的工队在外打工,临终前他还盘算着下一步揽活的事。”话语间快60岁的韩秀萍双眼噙满了泪花。

    “这不是去年才帮俺改造的新房吗?”指着尚未入住的崭新的房屋李爱萍哽咽了。

    乡亲们不住地念叨着的就是武乡县蟠龙镇季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如江。2014年5月23日,他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季家岭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境内山大沟深,全村户不过百,人也只有200多口。1950年张如江就出生在这里,1968年农中毕业后,张如江从生产小队保管、会计做起,1971年担任生产队长,1975年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刚刚21岁的张如江被委以重任后,就整天思谋着如何让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张如江大胆抽调专人组建了副业队,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农闲时制作挂面销售,每逢周边村庄庙会、赶集,他们都临时设点摆摊卖饭。“咱村办起副业队,做挂面就在贾家院。”时间虽然过去了40年,但张效俊对当时的顺口溜仍记忆犹新。在副业队的强势支撑下,季家岭村一度成为当时的明星村,在别的村一工算3、4角时,季家岭村最高时一工能算到1.15元。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季家岭人也过着相对殷实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之时,贾家院中三眼土窑洞构成的挂面作坊,已无法满足张如江那颗躁动的心。“那时村民们还没有多大胆量,是如江哥领着我们一步步走出大山的。”村民贾专才说道。“一开始是领着我们担着炭到黎城换柿子,后来领着我们坐车到五台、内蒙等地贩牲口,再后来将谷子加工后拉到河南换白面,那时别的村都还在吃红面,我们村已吃上了上等的白面。”说话时贾专才面带微笑,似乎又回到了那幸福的时光。

    真正带着村民走上富裕路的是九十年代之后的事。进入九十年代后,村民们纷纷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张如江看着撂荒的土地和打工归来村民们愁苦的脸庞,他决定自己组建建筑工队。很快一支30多人的建筑工队便组建而成,他从普通百姓家的修房盖屋做起,一直修到了高速公路。20多年来张如江领着他的农民工队,先后参加了武乡县城、太旧高速、大运高速、太长高速等工程建设,都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任务。“跟着张书记干活放心,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且很少耽误农活。”常年跟着张如江打工的村民张国平说道。

    “电是他接通的,水是他引来的,路是他铺设的……”说到村里的变化,季家岭人如数家珍。季家岭村自然环境恶劣,山高水缺,地僻人稀,2个自然村、280多口人零散分布在山腰上。村民平时出行、送货,靠的是肩挑马驮。那一条条穿行于山间的羊肠小道,陡峭、狭窄,一不留神就有掉下山涧的危险。以前一些村民即便买了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也只能寄放在镇上的亲戚或熟人家,没有多少机会能派上用场,实在是很不方便。祖祖辈辈的季家岭人饱尝了路不通财不通的苦滋味。要致富,先修路。张如江上任不久,便打起修路的主意。但是,修建通村公路,要跨山涧,越深谷,架桥梁,垒石基,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村里的发展,张如江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然而这担子一担就是30年。在他担任村支书后的30年间,每逢冬季,他就组织青壮年劳力修路架桥。伴随着整齐的号子声和隆隆的炮声,一座座大山被劈开,一块块大石被炸掉,一条条路基垒起来……经过30多年的奋战,季家岭村不仅修通了通村公路,而且田间路也变成了条条大道。

    “在历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中,他都以高票当选,如果他不走,今年换届我们还选他当书记。”60多岁的老党员张效俊泣不成声,痛惜张如江“走”得太早。然而他真的走了,走得很匆忙,7岁丧父、45岁丧妻的他没给子女留下分文财产,甚至他最后看病的钱,还是子女们带着自己的银行卡透支的;他真的走了,走得很从容,40年的党支部书记为季家岭村所作的贡献永远铭刻在村民心中。(赵海鹏)

本网独家报道
视频推荐
【长治微视】NO.8 | 梦想长治
【长治微视】NO.7 | 看现代化的长治,看传承中的长治!
【长治微视】NO.6 | 炎炎夏日为您送清凉!
慈善送温暖·爱心驻心间